臺灣省糧食局中市西屯一號穀倉文資修復紀史

西屯一號穀倉原為日治時期的「臺中州大屯郡米穀統治組合倉庫」,於昭和15年(西元 1940 年、民國 29 年)興建,當時是為了在戰時體制下,能有效集中管理與儲存米糧,確保糧食供應穩定而興建這棟穀倉,戰後則由臺灣省糧食局接管穀倉,繼續扮演糧食調配調度的重要角色。這棟磚牆厚實、通風又防潮的建築,就像一位沉默的長老守護者,陪伴臺中走過 80 多年,如今它已被登錄為歷史建築,正進行修復工程,未來將搖身一變,可能成為充滿創意的文化舞臺,到時候,大家不只能走進歷史,還能在這裡看展覽、看表演,體驗老穀倉的新風采。

但是隨著時代轉變、糧食制度調整及現代化倉儲發展,穀倉逐漸閒置,靜靜佇立在都市中,雖然外觀保留完整,但卻失去原有儲糧功能,後因具歷史文化價值,民國 98 年臺中市政府文化局提報,經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審查通過,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臺中市政府隨後展開調查研究,並且在 111 年 4 月間確立保存及再利用的方向,因穀倉房地產權為本署所有,本署中區分署即委由臺中市文化資產處(下稱文資處)委託管理,進行規劃設計及工程代辦。

在辦理規劃設計招標時,時值新冠疫情處於高峰期,缺工嚴重,且當時物價及工資高漲,導致廠商投標意願低,邀標不易,招標及決標時程延長,所幸 111 年 10 月決標。規劃設計期間,也因為受到文資保存的社會意識氛圍抬頭影響,文資主管機關審議案件日益趨多,致實際期程因審議期程及退請規畫設計單位依審議委員意見修正時間遞延。好不容易到了規劃設計末期,113 年 5 月辦理修復工程公開招標,卻歷經二次流標,經本署中區分署 113 年 8 月拜訪文資處共商對策,涉需增加工程經費事宜,本署中區分署再洽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下稱文資局)爭取補助經費,文資局亦無法提供補助經費,為順利推展修復工程,研議改採保留後續擴充方式,經費挹注於優先發包工項先行發包,多次修正調整預算書圖,終於在 113 年 12 月第 3 次上網公告,114 年 3 月順利決標。

工程決標後,因穀倉門口前施工圍籬無法圍設及周圍用地使用部分涉及農會所有房地,經多次協調後,終於在 114 年 8 月正式啟動修復工程,修復工程重點為補強結構、防水防潮與外觀復舊,未來修復工程完工後,本署中區分署將透過文資標租方式,引入藝文展覽等,將穀倉轉型為文化劇場空間,翻轉閒置,邁向新生。

Share This Post: